5月16日,上海张江科学城张江机器人谷先导区成为全球知识产权领域的焦点,“2025年上海浦江知识产权国际论坛(第十一届)”在此盛大开幕。同时举办的长三角珠三角知识产权合作联动大会、京津沪渝知识产权论坛,以“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工作要点”为主题,吸引了众多目光。81位致辞领导和演讲嘉宾在浦东张江机器人谷发表见解,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政商学界精英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一堂,线上超30万人次同步观看,掀起了一场跨地域、跨领域的知识产权思想风暴。
高规格开幕:锚定发展新方向
上午9时,论坛在庄严热烈的氛围中启幕。外交部南南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上海办事处主任洪涌清主持开幕式,强调了论坛对全球知识产权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以及我国对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的高度重视。
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田力普回顾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历程,指出英国1624年颁布《垄断法》开启现代知识产权制度,而我国1983 - 1990年相继颁布《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在短短40年左右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这得益于创新精神和改革勇气。他强调,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迫在眉睫。
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提出“淡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原则适用于数字和人工智能领域,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著作权领域。他倡导遵循权利和使用平衡原则,立足实际、汇聚智慧、团结各方,打破国内外制度束缚,推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在数据确权和授权过程中,要明确权利界定、保护和行使方式,加强技术手段应用,如区块链加密,保障数据安全性和可追溯性,防止数据滥用。
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彬娜·安平乐从国际视野出发,展望中泰知识产权合作潜力。2024年是泰中建交50周年,两国可在贸易、投资、技术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根据全球创新指数,泰国位列第41位,中国位列第11位,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促进方面合作空间巨大,有助于创造更可预测的商业环境。
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管维镛表示,今年论坛主题备受关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知识产权保护是社会热点。数字经济在确权、创新鼓励和保护机制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知识产权、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新产业、新经济的趋势。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作为联合各行业的社会经济组织,可在五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压轴环节:前沿领域深度探讨
在论坛的压轴环节,多位嘉宾带来了前沿领域的深度探讨。华东政法大学黄武双教授从独特视角解读元宇宙知识产权保护。元宇宙融合多种技术,为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新挑战和机遇。他分析了元宇宙中知识产权的特点和保护难点,如虚拟资产产权界定、数字内容版权保护等,并提出要建立适应元宇宙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对虚拟世界知识产权的保护。
厄瓜多尔律师谭路斐介绍了拉美地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最新动态。拉美地区资源丰富,在知识产权领域有独特发展模式。在农业知识产权方面,一些国家通过保护传统农业知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注重将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这些经验为我国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上海京黎集团董事长李维志分享了民族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及集团实践经验,强调民族品牌建设对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冠研专利CEO顾晓军分享了专利运营的实务经验,包括专利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等,对企业提高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BCANN中国区代表,标域(Standard & Domain's)知产董事长姚学民,分享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系统(IPIDS),其核心是一个基于AI与可信数据的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系统,目前已经接入了生态合作伙伴数权云计算公司的“云盘”可信数据空间,和涧泉网络的MOPAY知识产权证券化/通证化系统。助力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
会议临近结束时,上海大学王勉青教授进行了精辟总结。他回顾了论坛主要内容和成果,强调构建开放、包容的知识产权生态体系的重要性。本次论坛汇聚全球智慧,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希望与会者将交流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
成果丰硕,展望未来
本次论坛成果丰硕,通过29场高质量演讲与讨论,系统性梳理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知识产权热点。活动期间,企业与高校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金融机构与创新企业敲定质押融资意向,彰显了论坛的务实成效。未来,论坛成果将汇编成册,为政策制定、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提供权威参考。
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会议厅专题活动,同步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创新”。30多位来自京津沪渝的专家学者在创新厅内全方位探讨行业前沿议题,从全球治理趋势到高校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盛会,不仅是思想的碰撞,更将成为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新起点,引领全球在数字时代共筑知识产权保护新未来。
发布评论